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管根本、管大局、管長遠的系統性工程,要加強對鄉村振興塑形鑄魂,使鄉村真正成為宜居的樂園。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鄉村振興工作各領域、全過程。
實現鄉村振興的主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課題,明確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孕育于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形塑于近代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革命進程之中,確定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建設實踐之中,它是中華民族作為命運共同體、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社會生活共同體、歷史文化共同體等多重復合共同體的認知、認同和歸屬。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內在要求,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主線。
實現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造美麗鄉村,必須要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主線根植于各民族人民內心深處,讓每個人肩負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塑造美麗田園風貌、保留鄉土味道、挖掘地域風情,處處唱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的凱歌,在建設和振興美麗鄉村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各民族之間你來我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聚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發揮鄉村后發優勢,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果轉化為各民族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推動各民族同全國一道實現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成果。
增強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準確把握和全面貫徹我們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當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意識”,也實實在在影響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存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五觀”基礎上的科學的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指導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的主題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凝聚和團結最廣大人民的力量,以“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努力實現全國各族群眾共同富裕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夯實各族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的思想基礎,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形成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建成各得其所、各安其樂的精神家園。
夯實鄉村振興的文化基礎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才能得到鞏固,才能夯實各民族人民的家國意識和家國情懷。因此,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增進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調動各民族群眾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滋養中華文化血脈、展現中華文明氣度的積極性,促進各民族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兼容并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形象,聚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動力。書同文、語同音、人同心,還要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之成為促進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橋梁和紐帶。
完善鄉村振興的治理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中心議題,標志著黨的工作重心和戰略發展目標非常明確和堅定。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深化農村改革,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滿足農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最關鍵的就是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因地制宜,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人才培養,加強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執筆:楊小紅)
新華社發